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电影又出「神译名」,不过这次我服!

奇遇电影 奇遇电影 2022-05-10

先前插图有误,故此重发,歹势歹势


去年,香港的电影院受疫情反复影响,曾三度勒令停止营业。


好在今年2月18日才终于放宽了「限聚令」,戏院重开。


看电影,是港人最喜闻乐见的、最主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


「饿」戏已久的观众们,又可以在电影院里愉快泡上半天了。


重开之后,香港电影院里放映的节目,以本地制作的中小型港产片为主,辅以一些文艺气息浓厚的外国电影。


因为已然连续错过了圣诞新年档和农历新年档这两个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在戏院重开之后,没有大片加持,片商们也只能小心翼翼探路。


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这段时间在香港上映的片子,译名也格外考究了起来。


The Father,内地豆瓣译为《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香港四月上映时译为《爸爸可否不要老》,这是借用张敬轩的歌曲《青春常驻》中「叮当可否不要老」一句,相当煽情了


以往每个周末有十数部电影上映,力竭声嘶的叫卖、乱中求胜,似乎显得有效,但到了当下,与其如此,不若每一部电影都能精准打动目标受众。


最近的港产译名,不能说击节叫好,但居然都十分地「贴切」又接地气。


以往我们对这十年来的港产神译名颇有争议,一个是太「套路化」,不客气地说,近乎偷懒了。


你觉得哪个译名更高?


一个《夺宝奇兵》《职业特工队》成为经典,后面有无数的「奇兵」、「救兵」、「反击战」;


一搜香港的电影译名,有这么多的「奇兵」


印度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在香港叫《作死不离3兄弟》,后面就有无数的「xxxx3兄弟」;


一套《作死不离3兄弟》红了,各种的「不离」「三兄弟」都蹭上来了,烦死你为止


一个是「本地化」滥用。


这不是不好,毕竟,这些电影是要在香港本地的电影院里上映的,观众预设便是操粤语的本地观众,贴近地气自然是必然的。


但因为lost in translation,文化差异,香港以外的观众往往很难理解个中妙处,反倒是造成了哑然失笑,港产「神译名」的名声自是不胫而走。


譬如Lady Bird=《伯德小姐》,在香港摇身一变,变成了——《不得鸟小姐》



大家都说这是故意用「家禽」打三级插边球,博关注。


如果你略懂粤语和懂香港社交网络的思维,这译名其实很妙:


一来谐音梗:bird跟「不得」音近,又是「鸟」的意思;


二来,「不得了」也没有偏离剧情:伯德小姐的确「了不得」啊,道破她中二少女年少轻狂;


三来,片中也确有女孩一直「不得鸟(屌)」的桥段。


妙固然是妙,香港人民抖这个机灵,我是服气的。


但对于不懂这个煞费苦心的梗、中间还横亘着语言、文化差异的人来说,自然是满头黑人问号。



随着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社交网络那么便捷,内地的、香港的、台湾的,文化沟壑渐渐抹平,尤其是一些网络热词迅速流传,要创造出一个三地人民都能容易理解并get梗、又保留本地特色的译名,相当不易。


老实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最近内地和香港都陆续上映的新片,《波斯语课》


《波斯语课》去年在北影节有限范围上映时,并没引起太大的波澜,大致可能也是跟这个平平无奇的译名有关。


《波斯语课》内地公映版海报之一


谁能想到,这个毫无情节暗示、也没有故作大新闻的译名,包含着这么一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离奇故事呢?


直到今年年初,《波斯语课》被微博达人挖掘出来,转发过万,简直可以说是瞬间引爆了全网。


二战后期,一个犹太人为了保命,谎称自己是伊朗人,懂得波斯语。


好死不死,集中营里刚好有一位纳粹军官有此需要,他想找一个伊朗人学习地道波斯语。


为了活命,为了圆谎,这位假的伊朗人,不得不自创了一整个完整体系的「波斯语」。


那些伪造的波斯语,是落难的犹太人死守的秘密,而秘密背后,还是一个个应该被铭记的犹太受难者的名字。


《波斯语课》剧照,图源自网络


《波斯语课》前天(5月6日)在香港公映,译名叫《波斯密语》


《波斯密语》香港版海报


这个译名简直太妙了!


密语」,充满了暗示性,前缀「波斯」,也让这场秘密,有了异国的奇幻感和戏剧感;


而「密语」本身,用粤语念的话,是「物语」,一个关于波斯的故事,也扣了题。


谢谢香港的字幕组同行,没有起用「波斯语杀人事件」或「波斯杀机」这种烂俗标题。


相比之下,「波斯语课」就显得太普通了,稍有点走神,很容易跟去年另外一部在德国电影节上映的《德语课》混淆,那也是一部杰作,我们也曾介绍过


2019年还有一堂《德语课》等着你签收


说白了,电影译名也是电影营销的一部分,如何能抓住电影精髓,又能让本土观众能迅速领会,这是一门功课。


这也许不怪片方,因为一部外国电影来到中国,第一时间被定名,是这么一个流程——


首先,这部电影在国外的电影节上映,在国内的电影采购者买到这部电影之前,它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官方译名」,通常是由豆瓣用户贡献的。


从购买到最终国内上映,中间隔了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半载,而豆瓣用户贡献的译名,已经先入为主了。


我举个例子,譬如2008年是枝裕和的《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英文名叫Still Walking,吾友、影评人木卫二先生第一时间,在豆瓣为它贡献了沿用至今的译名——


《步履不停》


当年,木卫二先生手急眼快抢先命名「步履不停」,后来港台的「横山家之味」已经流行不起来。而前者如今在天眼查,已经被一大堆服装品牌抢注了,可见其深入人心程度


这个豆瓣译名影响深重到什么地步呢,当后来港台都翻译作《横山家之味》,这部在内地没有公映过的电影,至今都以《步履不停》这个名字而闻名,已经成为最终定本。


所以啊,奉劝到欧洲三大买片的朋友,一定要迅速占领豆瓣的片名「命名权」。


这个重要的啥地步呢。


2018年夏天,在戛纳拿下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的迦百农(Capernaum),这个译名来自于那年在戛纳最先看到这部电影的朋友,这是一个直译的名字,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圣经故事,极其严肃的电影。


国内片商买了这部来自黎巴嫩、讲的又是苦大仇深题材的小片,在豆瓣更名为《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内地版电影海报


从圣经色彩的《迦百农》,变成一部讲小男孩为生活而战的成长电影,准确地打动了中国万千的家长们。


结果,隔了差不多一年,在2019年4月份内地上映时,创造了近4亿票房的神话。


是啊,为什么呢?


也许你都没去过黎巴嫩,是你此生第一部看的黎巴嫩电影,但不碍它感动了数以千万的中国家长。


由此可见,一部电影的译名对于票房的影响之大。


《从译名试论内地港台译名文化大不同》


香港的同行们有60多年的引进片经验,自然经验丰富。


说到底,「译名」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电影营销的。


如何透彻地理解、并为当地观众服务,才是电影营销学的重要命题。


另一个我觉得近期译得最妙的港产译名,是Minari。


豆瓣的译名根据音译,叫《米纳里》;而4月底在香港上映时,叫《农情家园》


港版电影海报


这是20世纪80年代,一个来自韩国的移民,一家四口加上姥姥,在阿肯色州为了梦想,建立一个农庄梦想的励志又引人深思的故事。


按照电影中的情节,Minari其实是「水芹菜」,是一种来自韩国的,土生土长的蔬菜,在片中,它寓意着韩国人无论搬迁到何处何地,都能迅速适用生长,百折不回。


Minari生长之地。剧照来自豆瓣相册


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当看到这个最早被占领豆瓣的译名「米纳里」,是一个不贴切,又让人丈八金刚摸不着脑袋的怪译名。


然而「米纳里」现如今早已被先入为主了。


大概率,即便(好像)已经被国内的发行商买下版权择日上映了,到时可能译名也是这个「米纳里」。


可以说,这个译名毫无亮点。


香港译作「农情家园」,反倒让我有点刮目相看的意思。


老老实实、普普通通的四个字。


但背后,其实还是小小地玩了一把梗。



这是一个从加州到偏僻乡下重建家园的故事,而素来在上世纪90年代TVB的乡土剧里,有过《情浓大地》《万里长情》《茶是故乡浓》这样的乡土剧命名法,张学友在1993年还有名曲《情浓半生》。



自然让港人望题知义,在粤语里,「农情」与「浓情」同音,这是一套讲述乡下庄园的故事。


不夸张,不玩梗过度。感谢香港的同行们没有把它译成《烧山离奇事件簿》(这个名字里也埋了两个梗,你能get到吗?)


相比于豆瓣的《米纳里》莫名其妙,台译《梦想之地》直白,《农情家园》确实能在不动声色之间,打动它要打动的观众了。


另一个觉得港译神来之笔的,是《醉美的一课》



它击败了《少年的你》《贩肤走卒》《艾达怎么了》,成为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得主。


这部由丹麦、荷兰、瑞典三国合拍的喜剧剧情片,由Dogme 95老将托马斯·温特伯格(Thomas Vinterberg)执导,讲述了几个失意的中年人,最终因为酒精而激发人生潜在的「酒神精神」的故事。


在豆瓣,它译为《酒精计划》,不过不失,算是一个规规矩矩的译名;


而在香港,它译名为《醉美的一课》,则顿时让电影生动了不少。


《酒精计划》像个规规矩矩的、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中年人;而《醉美的一课》,则奔放得多了,也许只有喜欢喝酒的人,才能领略这其中况味。


人生,永远需要多一点点疯狂,多一点点酒神精神


香港最近还有一个精彩的译名,叫《恶与他们的距离》,刚刚在4月底上映,这是一部国内不可能上映的电影,我们此前介绍过很多次。


港版电影海报


《恶与他们的距离》最早在豆瓣,叫《无邪》,英文名是「There Is No Evil」。


去年柏林电影节时,这部来自伊朗的「特制电影」,拿了最高大奖,最佳电影金熊奖。


其实在入围柏林主竞赛之前,这部片在豆瓣已经被锁定叫《无邪》。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些抢先一步在豆瓣抢注译名的朋友,大多数是根据电影的英文名结合故事简介起的。


这就造成,也许当大家能看到这部电影时,电影译名的内涵也许和故事的内涵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当然「无邪」二字大体上也没有啥大差错,除了让人看起来觉得这更像是一部起点小说中文网的网络小说。


实际上,这是一部相当悲观、相当严肃的政治电影。



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Mohammad Rasoulof)为了拍摄这部事前已经知道绝对百分百会被伊朗当局禁止的电影,花费了许多功夫,偷偷摸摸之余,像是从事间谍活动一样。


为了分散风险,它不得不分成了四个故事、四段短片,围绕着伊朗当下,关于「死刑」和「ZZ犯」的故事。


若「There Is No Evil」直译为「此处无邪恶」或「无邪」,大体也是妥帖的;


《恶与他们的距离》,则替电影先行点了题。


明显是借用了2019年大热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的梗,在这部电影里,却显得颇为贴切。



四个故事,都是围绕着各种的「恶」,有人性的,也有制度性的。


四个不同身份的人,与恶的距离各自不同。


这个片名,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反问句了:我们离「恶」有多远?


老祖宗教导我们,「文似看山不喜平」,以这个标准,港台的译名那实在是看似太不平了。


处处有机锋。


当然,话说回来,电影译名的艺术,应当是结合「营销作用」与「电影艺术内涵之道」的,要既能一眼吸引观众,也不能离题太远。


这个平衡,就可以称之为电影翻译或电影译名的艺术。


最后,出个题目,你觉得本届美国金鸡奖的最大赢家,那部不能被提的电影,哪个地区的译名是坠吼的?



A、国内:毛衣质地

B、港译:浪迹天地

C、台译:游牧人生


评论区注意文明有序,不要直接提片名,ABC,你们直接扣出即可,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